发布时间:2016-12-24 浏览次数:2447
电梯惊魂 何时才能逃开人祸魔咒
近期各地电梯事故频发,不断触痛着人们的神经。有数据显示,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占60%。
国内电梯面临"老龄化"危机
在电梯的诸多安全隐患中,目前对国内电梯使用安全威胁最为突出的是"老龄化"危机。根据统计,我国电梯保有量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安装,但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规定电梯强制报废年限,导致大量老旧电梯还在带病运行。电梯事故的发生,80%以上的事故还是发生在维保环节,也就是后续的检修保养不到位。电梯商会专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电梯维保的主要依据是《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维保单位按照合同,受物业公司的委托对电梯进行15天一次的维保。但是多数维保单位规模小、能力弱、待遇差,难以培养和挽留高水平技术工人。加之很多电梯的业主都实行"维保分包",第三方为了节省成本,很容易造成维保不到位。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邱惠清建议,电梯除了定期维护和检修外,还应有强制报废制度。
电梯维保的管理条例成“一纸空文”
另外在电梯的维护和保养方面,有关部门早就出台了详细政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电梯应当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电梯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特种设备运营使用单位,应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但从执行情况来看,这项政策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全国各地不少电梯,既不按规检修,也很少保养,配备专职安全人员的更是凤毛麟角。类似问题大量存在,给电梯运行安全埋下重大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几乎在所难免。
国内电梯标准严重滞后于国际标准
国内电梯标准严重滞后于国际标准,也是造成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按照常理,大型公共场都应使用重载型扶梯,生产电梯的企业却一直在执行"内外有别"的政策--如果出口国外,就严格按"新欧标"标准生产;如果销往国内市场,则仍按十年前的标准生产。这种"看人下菜碟"生产模式,不仅没有把国民健康放在心上,也让国内电梯生产标准远远落后于国际。
乘坐电梯时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电梯在我国属于特种设备,乘坐电梯时为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和电梯设备的正常,必须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正确使用电梯。在文章开头的武汉工地升降梯事故中,工人擅自使用本应由专业人员操作的升降机,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乘坐电梯习惯。在香港,进入电梯的第一个人就主动地充当了"电梯驾驶员",一直按住开门按钮,耐心等待乘客的进入;而在内地,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尽快按住关门按钮关门,"让自己快点先走",有时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
说了这么多关于电梯安全隐患的种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在频发的电梯事故背后,除了制度漏洞外,"人祸"的因素总是挥之不去。面对悲剧,我们不能将遏制电梯安全事故寄希望于生产者的良心发现,更不能以不法企业的狡诈手段作为监管失察的借口。对于电梯安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电梯的安全运行涉及到安防领域的视频监控、楼宇对讲和报警系统等等产品和技术,然而,产品和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往往要建立在严格的监管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之上。所以,我们迫切要求能对电梯进行更加严格规范的制造和管理,以消除电梯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为营造一个方便、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而努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一主题:工业互联网将显著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 |
上一主题:整体解决方案走俏 煤矿安防系统改造升级 |